本篇文章3140字,读完约8分钟
“春风春雨万物勃兴,献血献出爱的生命! 》这是写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献血车上的标语。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来这里献血的人每天可以维持在40~50名左右,献血的人很多。”
即使有广泛的献血者,有时患者也会反映出在医生诊察期间有难以使用血的问题。 这种矛盾的现状,到底在哪里? 肩负着生命重担的血液为什么不流动?
“血不足”真的没走过很远
根据调查,现在中国的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发达国家的45.4‰,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10.1‰,中国的年使用血量约为3935吨,实际献血量还不到使用血量的一半。
3月20日,记者访问了北京市有名的三甲医院,调查了血液使用情况。
该院血液科的护士说,去年确实有“血不足”的危机。 自媒体报道以来,“血不足”有所缓解,但没有根本处理问题。 碰到需要特殊血型的人,更麻烦。
来自河北省沧州市的孔先生的母亲住院治疗,手术需要血。 他说:“手术三天后,血库的血需要排队,但是排队的人太多,我在想好朋友献血的方法。”
我们知道亲戚朋友合作献血是紧急状态下的采血机制。 这位护士说,通常医院尽量专用于血型,万一亲友献血的类型与患者的血型不一致,北京市血液中心将统一调整和置换患者的血型。
但是,尽可能专用于专业血的说法背后的操作空间太多了。 如果医院不是“尽可能”,献血患者的亲属也没办法。
这位护士还向记者透露,医院很严格,要求患者的亲属和朋友向血液中心献血。 一小部分医院只是粗审献血者的身份,检查血液质量后,在血液科自己采集。 多个血液商人钻过这个空子,冒充患者的亲属献血,高价出售。
等待血库的血需要排队,有时还不一定能得到。 “血不足”后,医院对血液量更严格。 本来可以简单申请血液的患者,现在非常困难。 “血不足”到底有没有过去?
北京市献血办公室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北京市的库存血液量没有问题。 但是长期来看,北京市的血液库存量还不够。 ”。
他介绍目前北京市的血液来源主要有三种方法:街头采血约93%,单位组织供血约5% (主要在街头流动采血淡季实施),互助供血约2%。 影响街头采血的因素很多,天气原因、重大活动、敏感性季节等会影响献血者的数量。 社会公布的关于慈善活动的负面消息也会影响公众对献血的热情。
刘江说,现在中国处于无偿献血的初期阶段,以街头献血为主。 献血者人数的变动很少,但需要血的人不会增加。 以北京为例,全国各地的患者都在北京就诊,现在50%到60%的血被外地在北京就诊的人采用。 除此之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血液诉说量逐渐增加,供求矛盾确实存在。
代表建议调整献血年龄。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企业理事长孙太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血不足”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献血制度不完善,献血安全没有保障。 献血法是1997年颁布的,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诉求,而且对采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规定和处罚力度小,不能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在今年的两会上,献血法的修改成为了多个代表委员的共同声音。 其中,调整献血者的年龄层、单采血量和献血间隔时间成为共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聊城市生活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孙精英今年55岁,多年来她每年献血两次。 孙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献血法,献血年龄从18岁到55岁,很快就会达到献血年龄的上限。 世界卫生组织献血年龄的规定是18岁到65岁,我国的上限明显很低。 献血年龄应该缓和,与世界接轨”。
孙太利说,献血法规定的献血间隔时间应该从6个月改为3个月,献血量从300毫升提高到400毫升。 扩大献血组的展望面,有效提高血液源。 然后增加对献血者和使用者有约束力的条款,真正把无偿献血提高到各公民的义务。
孙太利说,献血法必须体现健全的献血监督机制。 根据透明、公开、监督的大体情况,血液管理机构必须公开账目、公开程序、公开运行、公开血液采集运输、保护献血者的积极性、保障血液患者的权益。
政府的支持必须坚定不移
孙太利认为献血法第三条关于政府献血工作中责任的规定过于模糊。 他建议追加复印件。 “地方政府应该改变采血、供血机构设施老化、设备延误的状况,写明保证采血质量和安全的要求,纳入政府年度的审查指标体系。 地方政府必须为血站、采血车停靠、采血店租赁和建设提供保障。 ”。
刘江认为,缓和血液紧张的关键还是政府的支持,必须把这种支持政策化、制度化。 他建议政府支持采血点的建设点、建筑物,保证必要的硬件建设适当,采血点数量足够,分布适当。 另外,向团体政策支持无偿献血,鼓励以单位为主体献血。 无偿献血是广泛的社会事业,不仅仅是卫生部门和献血机构的事件。 建议把单位无偿献血纳入政府文明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进行评价。 “网上也有人批评这是回到过去计划时代的强制献血。 其实,这不是单纯的要求评价和献血者人数的结合,这是一个新的水平,广泛动员社会积极参加,由团体、政府执行,真正扩大献血者群。 ”。
孙太利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实际行动,制定鼓励群众自愿无偿献血的政策措施,建立公民自愿献血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无偿献血队伍。 “将无偿献血与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提高医疗保险的偿还比例等,提高广大公众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将无偿献血扩展到农村。 」
孙则则建议国家建立无偿献血返还全国联动系统,如果无偿献血者或其直系亲属在外地出现需要血的情况,可以当场按规定免费使用血,不需要先垫付费用返回献血地报销。
重要的是制定实施细则
刘江对处理现在的血液使用困难有自己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写献血法不是当务之急,如何细分献血法中的相关规定是处理问题的关键。 政府职能、献血奖励、互助献血及禁止血站销售血液等规定,献血法有相关条文。 但是,这些规定都很粗略,实际操作缺乏细致的依据。 因此,抽出时间制定献血法的实施细则是主要的。 毕竟,法律不能规定得那么细致。 法律的编纂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件。 ’”
刘江的建议来自实际工作体会。 2009年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献血管理方法》,但由于地方立法要从上位法中寻找依据,因此大体上规定的献血法在该地方性法规中也过于笼统,审查限制手段不足,优选对无偿献血中的根本问题进行处理 “献血法中规定了无偿献血者优先使用血、免费使用血等条款,但实际上一般不优先使用血。 免费使用血的手续太繁琐,不方便。 会伤害献血者的积极性”。
他建议,实施细则应该重点规定执行、监督、激励、审查、推广五个方面。 只有细化规定,才能切实完成献血的各种业务,真正处理使用血困难的问题。
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是基本
事实上,“血不足”背后的人为浪费也是惊人的。 据专家估算,近年来持续的“血不足”是人为浪费的主要原因,浪费了30%左右的临床用血。 孙太利认为有这么高的浪费率,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录用,另一方面是过度的治疗所致。 因此,他建议加强节约用血和科学用血的管理机制。
输血的合理剂量一直没有严格的标准和适用范围,因此医院不合理输血的现象并不少见。 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认为,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既能节约血液资源,又能保障血的安全,避免输血风险。 在临床用血液中,要消灭粗放式输血,实行集约化用血液,使有限的血液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孙太利认为,处理血液使用困难应积极提倡“自体输血手术”,改变我国自体输血率低的问题。 自我输血技术全面推开,至少可以减少医院1/3的异体血使用量。 “用自己的血拯救自己的生命,安全迅速”
而且,政府建议应该建立干细胞技术研究的政策和专业基金。 通过加快我国人工血液的科技开发和产业化,彻底摆脱血源的局限性,从根本上处理血液紧张和安全问题。
(法制日报)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快讯】献血法颁布15年献不及用量一半 专家建议出细则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