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10字,读完约6分钟
60.45%的组织通过网络公布财务状况
2月6日,ngo2.0发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执行的《中国公益组织网络采用与传达能力调查报告》的简化版正式公布。
报告显示,大部分公益组织通过社会交流网络宣布项目进展。 另外,60.45%的组织通过在线渠道公布了组织的财务状况。
531个公益组织
这次调查从去年9月开始,是第五次展开公益组织的网络采用和传达能力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判断和推进中国公益组织的网络采用和传达能力,为公益领域提供参考数据,为参加组织提供传达建议。
这次调查从去年9月开始,到去年11月为止得到了600家组织的回答,除去了一部分不完全的数据,作为这次数据观察对象的民间组织有531家。
有些参加调查的组织是从1986年到年成立的。 95%的组织都是2000年(含)以后成立的,从年到年的组织数开始大幅增加,年的组织增长率达到52%,年成立的组织最多。
在51个公益组织中,79.28%是民政登记,尚未登记的比例为8.66%。 参加调查的组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组织最多( 26.74% ),收入在1万到10万人,占24.48%。 与第四次调查相比,整体收入有所增加。
员工人数为4-10人的公益组织最多占42.94%,其次是员工人数为11-20人( 20.72% )、0~3人、31-50人、51人以上的公益组织分别占10%左右。
缺乏专家和传播战略。
报告显示,与第四次调查的数据相比,公益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的主要人员从志愿者( 35.51% )变为兼职人员( 34.65% ),专职人员也增加了。
但是网络限制因素总体上严重的问题依然缺乏网络专家,这类组织占61.58%。 只有16.20%的公益组织认为网络的采用不受限制。
在具体诉求方面,公益组织对网络和计算机采用的最大投诉求是网络传达战略训练(如微信公共平台、微博运营等) ( 53.86% )。 。 其次是网站、应用程序或管理系统开发服务( 21.09% ),然后是计算机软件招聘培训(采用qq、微信、视频制作软件等) ( 10.55% )。
在年组织传递路径的选择中,59.13%的公益组织选择将微信公共平台纳入年传递战术。 其次是微信和微信群( 53.30% ),第三名官网的比例下降到25.42%。 下降最多的是微博,从第四次调查的25.96%大幅下降到9.98%。
起很多作用
随着网络的更多采用,公益组织通过网络实现的功能也变得丰富起来。
第一,了解领域新闻。 有些组织关注同行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加入了公益组织qq/微信群,访问了公益领域的新闻网站。 这表明公众对公益组织领域新闻的兴趣很高。 与第四次调查数据相比,微博上关注公益机构的比例从91.59%大幅减少到76.84%。
74.01%的组织经常用各搜索引擎搜索领域新闻。
第二,推广机构提倡公益理念。 各种方法(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推广本组织公益组织占93.41%; 在大规模公益活动中,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体提倡公众参与的组织占89.45%; 51.60%的组织制作了微电影和微视频推广电影,进入网络。
通过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共享公共参加活动照片、感想等的公益组织占绝大多数,通过微博/微信公共平台不共享公共参加活动照片和感想或不太多的公益组织仅占12.61%。
第三,通过网络获取资源。 参加政府、企业广告主办的离线项目展会、资源对接会的组织为67.42%,其中东部组织的参加比例为74.75%; 公益组织网上招标项目的参加比例为47.27%。
年有64.53%的公益组织开始采购大众,其中3~5次开始的组织为18.87%。 使用的众筹平台依次为腾讯公益、众筹网、灵析、淘宝、本微公益。 每年50%以上组织的筹资额在5万元以下。
第四,知识和新闻管理。 50.47%的组织有在网上共享公共资料的地方。 38.23%的组织采用在线志愿者管理系统,采用服务对象案例管理系统的组织比第四次调查的数据增加了两倍,为21.85%,采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捐赠者管理系统的组织也很少。 83.42%的组织采用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共享公益相关知识,42.37%的公益组织使用网络听取工具收集公众评价,75%的组织进行内部培训。
公益组织和服务对象的信息表现方法是面对面信息表现最多的志愿者的信息表现方法以在线渠道为中心。
第五,提高公共说服力。 在通过网络提高组织透明度和公共说服力方面,社会交流网络的采用率非常高,大部分公益组织通过社会交流网络发表了项目的进展。 另外,60.45%的组织通过在线渠道公布了组织的财务状况,比第四次调查提高了4%。
第六,进行数据观察。 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组织使用分解工具分解发表的副本访问量,公益组织对数据观察有一定的诉求,但组织不熟悉各种分解工具,采用的工具集中在微信阅览次数数据( 51.79% )。
这意味着公益机构在理解和采用越来越多的分解工具和理解自己的在线宣传效果方面有很大的空间。
第七,互联网合作。 近一半的组织采用了多人在线会议,但很少使用在线日历、画面共享、在线文档等工具进行网络协作。
增加经费人员是关键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员工人数的规模和不同经费组织的传达能力数据,报告得出了一些结论。
根据调查确立的评价体系,西部和中部公益组织的网络传播能力比东部稍弱,但两者的差距非常小。
通常,组织中的员工越多,网络传播能力就越强。 但是,11-20人(全职/兼职)的组织传达能力略微突出。
年收入10万以上的组织在网络传达能力上没有差异,但整体来说经费规模越大能力越强。
■本报记者王勇
: ghb评论篇: ghb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公益行】中国公益组织网络采用与传递能力第五次调研报告发布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