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39字,读完约11分钟

美国和中国的公益学院有什么区别? 有那些差吗? 慈善筹款在美国有点不理解或误解吗? 中国慈善筹款有那些优点,美国的经验对我们有什么参考意义最近,新华公益主办与慈善同行媒体的对话在北京举行,新华公益邀请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院长tempel教授、国际公益学院芦苇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首先,请tempel院长简单介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

tempel :我们学院是专门从事慈善活动的研究院,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主要培养慈善领域的专家。 相关课程包括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筹资等。 学院提供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许多中国学生来我们学院学习。

记者:我们国内公益慈善教育的现状是什么? 请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洪涛介绍。

陈洪涛:我觉得国内整个公益领域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薄弱。 这种弱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专家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大众公益意识的普及。 从培养专家的角度来说,现在我们的大学学历教育没有慈善专业这个学位,但是个别学院正在开展这样的事业。 另外,非学历教育的专业培养,如现在的国际公益学院,对领域的迅速发展还不够,因此包括培养筹资人才、培养传达人才、培养公益机构的财务人员等,提供专业的可持续训练。 从大众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更薄弱。 在美国的大学入学申请中,重视公益履历,但在中国,我们的力量还不够。 也有鼓起一点勇气去尝试的学校,虽然要求大家志愿者时间,但是系统化的话,我觉得和美国有一点差别。 另外,从专门机构建立的平台数量来看也不够。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接下来,让国际公益学院助理院长兼教务长曾晶先生把刚才说的国际公益学院介绍给网友吧。

曾晶:国际公益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培养以独立法人形式注册的公益慈善的工作人员,是为公益慈善团体提供咨询的机构。 从我们培养和教育的项目来看,我们首先是提供在职公益慈善领域的员工培训。 其首要目标是为基金会和慈善团体的高级管理者提供研究生水平的课程,包括稍微成功的公司家。 今年我们有公益网校的项目。 这是完全免费学习的公益平台。 现在网络学校有数百门短课,对来自基础的公益人士来说,是很好的入门级学习平台。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在美国,慈善筹款是有点理解还是误解,有那些困难,还有那些经验吗?

tempel :直到今天,美国大众也不能完全理解慈善是什么意思。 正如陈洪涛副秘书长刚才所说,我们必须教育年轻一代,也要保护慈善文化。 在集资方面,无论对集资者还是公众,都很难理解这一点。 所以,我认为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我们促进这个理解。 除了学位,大学还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提供培训。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在中国慈善筹款的情况怎么样? 你有我们国家的优势吗?

陈洪涛:中国的慈善筹款受到广大国民的关注,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 到2008年为止我们社会整体的捐款额在200亿人以下,但2008年以后我们的捐款总额维持在1000亿人左右,社会整体的捐款总额比以前大幅提高。 另一个变化是我们个人的捐赠,特别是普通公众的捐赠比以前更活跃。 但是,对于美国,我们的捐款总额和人均捐款额有很大差距。 美国70%以上的捐款来自个人捐赠,但在中国的个人捐款可能还不超过20%。 只有汶川地震那一年,我们的个人捐款超过了组织捐款。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在正常年份,我们的个人捐款非常小。 公益事业应该融入越来越多的个人参与,不仅在于钱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在于大家的参与度和关心度。 去年我也在美国学习了九个多月,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大众的捐赠不如美国理想? 我想我可以从四个角度学习。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一是在慈善文化的普及中,美国已经形成了文化,把捐款作为日常支出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如何普及到中国人民,这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其次,加强公益组织领域的建设,美国社会组织的数量是我们的十倍以上,我们的公益组织的数量远远不够。 不仅需要量而且需要高质量的保证,如何增加我们的公益机构的数量,如何让现有的公益机构更有效地发挥其价值,我们有必要考虑。 三是tempel院长刚说的研究事业是我们比较弱的环节,我们公益领域的快速发展道路是什么样的? 障碍有哪些?如何处理这些障碍,需要专业、深入、持续地研究。 四是稍微改变我们政府能做的事,推进一点制度建设。 很明显我们的遗产税捐赠,其实在美国的捐赠饼图中,他们除了个人捐赠外,还有公司捐赠、基金捐赠,并且非常重要的部分是遗产捐赠,遗产捐赠在整个捐赠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当然慈善法制定后会大力推进整个慈善领域的迅速发展。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作为国家国际公益学院的一线老师,曾晶对我们设立国内集资科有那些意见。

曾晶:筹款课程有12门必修课程,涵盖战术计划、财务管理、设计等相关行业的管理知识。 其中之一是筹款课程。 这门课程我们结合了慈善学院的理论和经验,我们的课程吸收了很多亚洲国家的筹款经验。 从这几年的合作我们也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慈善活动差异的程度。 是集资慈善的仆人,也是他的随从。 筹款的迅速发展实际上有整个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影子。 因为这个自主的研究开发,重点是吸收这十年以上,特别是中国的基金会和慈善团体,大家积累的有特色的经验。 另一个是,技术上走在世界最前线的是我们的网络募捐。 所以我们这门课的特色是将慈善学院已经总结的理论、我们中国本土的经验和技术创新相结合。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中美两国的捐赠文化有它们的共性,对捐赠组织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有那些看法吗?

tempel :美国增加了促进慈善捐赠文化的正式结构。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家庭成员,在去世前把资金作为个人基金,用于慈善事业。 这是由美国政府监督管理的。 我们说的遗产捐赠是指人死后把自己的遗产捐赠给组织,让这个组织管理。 当然遗产税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向非营利组织捐赠遗产不纳税,即使在向该组织捐赠遗产后,该组织也能很好地管理这些资产,确保捐赠确实有助于社会。 在这个行业,中美之间可以共同合作,很多人认为美国这种遗产捐赠形式迅速发展非常成熟,其实不然。 我们还有很大的机会,可以继续扩大遗产捐赠行业。 中国有很多人,看到展示了这方面的有趣,我们中美之间也可以就这方面进行合作。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陈洪涛:每个国家的捐赠文化与本国的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关系,美国一个宗教教义规定大家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捐给别人,我看了历年的捐赠报告,捐赠在宗教行业占三成。 中国的捐赠文化想帮助更亲近的人。 社会背景是导致捐赠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慈善捐赠文化的共性是无私精神。 作为慈善团体存在的意义是如何帮助人们衡量无私的精神。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tempel :我们必须有保证结果和影响测量的系统。 但是,如果有这个检查的系统,就意味着价格。 如果说那是期待看到我们的结果,那么要看到我们的影响,这里面有价格,而且要保证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好的报告机制和反馈机制。 此外,这些组织还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 也就是说,不是我们做的所有事件都能给我们带来成功的例子。 当我们发现做这个决定是失败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透明诚实地和捐助者进行信息表达,从那些经验中吸取教训,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再次来。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曾晶先生,你是公益学院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根据你的注意,筹款专业课中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曾晶:我们学院提供教育产品时,不仅满足现在的诉求,我们想提供的教育文案也有一定的教育领先性。 例如,我们的筹款课有筹款者咨询企业、联盟等,不同类型的组织提供相应的筹款课程。 我们重视的是两点。 第一,大家希望回到自己、个人和你周围的社区和组织。 正如tempel院长强调的那样,筹款不仅是筹款,而且是创造慈善文化。 通过这个筹款过程,让他们了解这个项目,参加这个活动,推进文化,这是筹款的真正最终目的。 二是集资不是单兵作战的行为,集资活动是团队的合作。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那么,如何建立可靠的捐助者关系呢?

tempel :我相信慈善的基础是信任。 要建立信任,首先需要透明和公开。 我必须通知捐助者在做什么。 而且我有责任。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所有捐助者都希望这些组织负责,向他们负责。 在刚才提到的委员会或者董事会中,他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筹集越来越多的资金,另一方面他可以代表外面的公众进行监督。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陈洪涛:换个立场,信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领域信任,二是机构信任,三是项目信任。 领域信任是公共或大众对我们整个公益领域是否有信任感,我不认为你的存在对我也有助于公益事业,但这实际上还处于挑战和建设阶段。 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整个领域成为可靠的领域,这需要整个领域集中在一起。 第二个机构是信任的,现在让大家赞同的公益机构还很少。 大家越来越关注的是项目本身,但我们的目标是将来大家捐赠这个项目不仅是项目,而且是我信任这个公益机构。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慈善的基础是信任,但也需要监督管理。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捐助者的管理呢?

tempel :美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体现在纳税申报机制中。 我们在申报纳税时详细填写这些项目和项目的负责人和支出。 因为政府想知道谁在监督管理这个组织。 此外,我保证这些董事会的成员与这些项目没有任何好处。 这是政府采取监督管理的措施。 在慈善领域我们也有组织。 他们制定了一点标准,请所有慈善团体采用这些标准,并承诺在公共场合他们必须采用这个标准。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陈洪涛:首先政府是底线监督管理,比这更高的水平是领域监督管理,领域监督管理的标准高于法律标准,第三是自己的制约机制和底线大体上由自己的监督机制,例如扶贫基金会的监督部负责机构内部的项目 首先自我完成内部项目的监督和检查,我们的标准是高于国家法律标准和领域的标准。 最后是参加者对你的监督。 如果你不顺利的话,我不会再让你参加了。 我们拥有的是这种信任,如果失去了这个基础,这个机构就没有存在价值和意义。 另外,公益机构需要比较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是机构的可持续保障。

【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记者: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与慈善组织同行。 我们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也想送给三位嘉宾各用一句话共同走在慈善团体路上的同事们。

tempel :我们大学的筹款课程有一门重要的课程,叫道德。 道德是我们建立信任的重要课程。

陈洪涛:我经常和我们公益同事分享一个理念,做公益慈善,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换句话说,不仅仅是做公益慈善,只有热情是不够的。 需要科学的公益理念和专业的落实。

曾晶:找到伙伴,一起前进,找到这些伙伴比我们每天埋头工作更重要。 (高海英)

: ghb评论篇: ghb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公益行】“与慈善同行”媒体对话:筹款不只是筹钱,更是在营造慈善文化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