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治理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合作构想和计划,一带一路提案对国际气候管理产生了日益明显和严重的影响。 建议与亚洲、欧洲两大经济圈和非洲的部分地区联系,区域内的国家以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为中心。 这些国家一般受到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者。 其中欧盟、中国、印度和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分别代表着全球变暖谈判中的三大力量。 目前,中国已经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进区域内国家在气候管理方面的合作。 通过沿线各国适应和缓和全球变暖、促进气候变化方面的南南合作等方法,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对国际气候管理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进入年夏天以来,全球变暖现象非常显着,令人担忧。 北半球大多受到极端高温天气的持续影响,打破了跨国最高气温记录,其中北极圈的温度一次达到了30℃以上。 不仅高温干燥,森林火灾频发,还严重危害了居民的健康。 在东南亚和南亚等地,持续降雨引起了严重的洪水和地质灾害,仅印度就有700多人死于洪水和大雨。 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灾害再次向人类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强调了世界进一步合作推进气候变化管理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全球变暖对策的重要作用,通过推进国内清洁能源产业变革,领导全球变暖谈判,积极支持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变暖对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中国领导人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相继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案(也就是一带一路提案)。 一带一路提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国际合作提案,涵盖亚洲、欧洲、非大陆60多个国家,与世界总人口的60%和世界经济总量的30%有关。 气候变化一直是建议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议题之一。 年3月,中国国家快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发表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提案实施的指导文件 本文件要求加强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投资贸易中强调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化和气候变化的合作,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年,那时的环境保护部相继发表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能源局发布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和行动》,气候变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灾区,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区和气候变化谈判中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的建议和建设给沿线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带来了新契机,比较有效地提高中国在气候变化管理中的话语权,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树立榜样,进而推动全球气候管理的迅速发展。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一带横跨亚洲大陆,与部分非洲地区有关,复盖着从热带到寒带的90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陆地面积。 其中地理条件多而杂,有大面积的森林、沙漠、草原,也有重要的农耕和城市带。 一带因国家的地质和气候条件而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状况也有明显的差异,它们在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受到气候变化的显着影响。 气候变化是世界性的问题,任何国家都免不了它的影响。 快速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在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更为脆弱。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快速发展中国家为主,沿线49个快速发展中国家大多位于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 研究表明,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10个国家中,有6个聚集在一带的沿线,位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对这两个地区来说,气候变化带来海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增加等,导致粮食减产和公共健康状况恶化,使失业和贫困状况恶化。 和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气候变化的第一受害国之一。 根据中国科技部年发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判断报告》,中国的气候变暖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的气温增加在过去100年间为0.9~1.5℃,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1.3~5.0℃。 全球变暖已经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冰川面积缩小了约10.1%,冻土面积减少了约18.6%。 气候变暖对西藏高原的影响特别明显。 研究表明,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年均减少了约131平方公里,共缩小了18%左右。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而且,一带沿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成长速度快。 一带沿线聚集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10人中的5人,分别是中国、欧盟、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迅速增加。 2006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变暖气体最大的排放国。 现在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世界的27%,排放总量超过了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美国、欧盟排放量的总和。 根据以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的名义进行的推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至少排放全球变暖气体总量的55%。 此外,一带沿线快速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遍较快,但快速发展方法比较粗放,因此环境保护处于初期阶段,其温室气体排放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印度增长最明显。 根据国际能源局的预测,印度的碳排放量从每年19亿吨增加到2040年的50亿吨,在这个阶段将成为世界碳排放量增加的最重要来源。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作用多样,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普遍积极。 这些国家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三组。 第一集团是以欧盟及其成员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 欧盟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变暖对策的先驱和领导人。 欧盟不仅为自己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还积极推动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 第二组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中印两国已经在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然面临着减少贫困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沉重压力。 双方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推动发达国家采取越来越多的减排措施,努力为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越来越多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第三组在一带沿线囊括了以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为代表的中低收入快速发展中国家。 这些快速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希望采取越来越多的减排行动,并向其提供越来越多的援助。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中,欧盟及其成员国作为以前传来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者,明确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 根据现有计划,到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减少40%,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上升到32%。 到2050年欧盟将在1990年致力于从80%减少到95%。 作为新兴经济体和世界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的中国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年,中国承诺到2030年左右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高峰努力早日达到高峰,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 年向联合国提出的“加强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中国承诺到2030年将比2005年进一步减少60%~65%的单位gdp碳排放量。 沿一带一路的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印度设定了面向2030年的气候变化对策目标,包括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3%~35%,将非化石燃料发电的比例至少提高到40%。 此外,许多地区沿着沿线各国制定了快速发展清洁能源的目标和支持性政策,支持本国清洁快速发展变革,共同应对全球变暖。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二、

一带一路提案的提出,相关建设的推进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合作管理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目前,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沿线各国在气候变化行业的交流合作,中国公司也积极参与区域内清洁能源行业的投资和贸易,相关金融机构为区域内的气候管理相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民间力量也行动,在一带一路的气候管理中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第一,中国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气候变化合作提供了动力。 中国是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进一步深化气候变化行业南南合作的重要契机。 充分的资金支持是世界特别是快速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成败的关键。 由于发达国家没有完全履行资助承诺,快速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气候融资(即南南气候融资)越来越成为应对世界共同气候变化挑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双边倡议是实现南南气候融资的第一条道路之一,中国是这条路最积极的实践者。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业的援助复印件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物资供应、项目建设、技术合作和人员培训等。 近年来,中国的气候援助力度显着增大。 年,中国宣布安排2亿人民币开展3年国际合作,帮助小岛国及最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年,中国决定从年开始倍增每年的资金援助,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年,中国宣布将向该基金提供200亿人民币(约31亿美元)的支持。 在年末巴黎峰会的开幕式上,中国领导人宣布中国将在快速发展中国家建设10个低碳示范区,实施100个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和1000个气候变化训练名额的合作项目。 据统计,年以来,中国支持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资金达到了7亿元以上。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一带一路提案提出以来,已成为中国开展南南气候变化合作的新的重要机制。 在一带一路的建议下,中国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举办了多个培训班。 例如,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了一带气候变化对策培训班,来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18个国家的气候变化行业的30名官员和专家参加了该培训班。 年5月,中国科学院主办了一带气候环境变化培训班,来自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印度等一带沿线各国的19名青年科学研究者、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 这些活动的举办也有助于加深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在气候变化行业中的政策信息表达,比较有效地传达中国的气候变化管理理念,提高快速发展中国家的决定者、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第二,清洁能源投资和贸易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气候变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把清洁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看作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首要措施之一。 年,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虽然下降了,但以783亿美元的投资额(占全球总投资额的32% )居世界第一。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在短时间内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几乎一切都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一。 例如,中国太阳能发电设备容量经过近十几年的迅速发展,从2005年的14万千瓦增加到去年的7780万千瓦。 中国本来计划到年底将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容量提高到1.1亿千瓦,但提前在年内完成了。 另外,中国在水电设备容量和风力发电设备容量等行业同样居世界领先地位。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公司走出国门,向海外投资建设了许多项目。 中国海外清洁能源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 年,中国清洁能源公司在海外投资了11个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总投资额达到320亿美元,比去年增加了60%。 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了共计7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总额达118亿美元(见表1 )。 而且,一带一路国家越来越是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 以光伏产业为例,年中国对印度光伏元件的出口达到24.59亿美元,同比增长78.68%。 印度也一跃成为中国光伏元件出口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市场。 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清洁能源的巨大诉求,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清洁能源贸易预计将继续增长。 中国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清洁能源投资和贸易为缓解当地电力不足、推进当地经济低碳转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年开始建设的巴基斯坦旁遮普州的9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可以大幅缓解旁遮普州和周边地区的用电不足,直接创造当地3300多个就业岗位。 这个项目还预计创造良好的环境效益,每年节约化石能源约花费39.4万吨标准煤,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2.6万吨。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第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aiib )等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由南方国家主导的新兴国际组织和机构(如aiib )是实现南方气候融资的重要途径。 就一带一路的提案来说,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诉求。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将达到26兆美元,即每年1.7兆美元。 目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除了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全球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中国和沿线各国的政策性、商业性银行外,第一是中国专门设立的aiib和线路基金两大区域性多边金融机构。 年,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共同成立的新开发银行也在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金融机构在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时,把气候变化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例如,年末正式成立的aiib将绿色作为其核心理念之一,致力于通过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快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年6月,aiib发布了能源投资战术( Energysectorstrategy:Sustainableenergyforasia ),强调推动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协助巴黎协定的实施。 aiib运行2年以上以来批准了28个项目,其中7个项目与清洁能源密切相关。 这些项目涉及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电网改造等多个行业,aiib提供的贷款和融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除了官方以外,智囊团、高中、领域协会、媒体等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气候管理及其国际合作。 这些力量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气候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平台,从侧面推进了沿线国家和民众在气候变化议题中的政策信息表现、民心的共性。 年9月,能源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研究所等8个国内外机构建立了中国的绿色领导力:一带一路绿色快速发展项目。 这个项目关注一带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能源产业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 经过这两年的迅速发展,这个项目的合作伙伴扩大到了17个机构。 年11月在德国波恩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上述项目下的机构共同召开了以一带一路绿色快速发展和气候管理为主题的6个系列会议,比较有效地传达了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快速发展理念,对国际社会一带一路建设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控制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和沿线快速发展中国家比较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也对国际气候管理进程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提高沿线快速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和生产能力合作,推动相关国家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行业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一带沿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不能比较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现在国内外各种融资渠道不能满足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诉求。 中国要在一带一路沿线迅速发展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考虑商业因素,顺应时势,符合这些国家的实际诉求,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目前,中国公司已经在沿线国家开展了包括道路、港口、桥梁和电厂等在内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aiib和线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可以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援助。 这些项目有助于满足沿线快速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加的电力需求,提高保护其免受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增强沿线迅速发展中国家缓解气候变化的能力。 面对全球变暖的重大挑战,快速发展中国家由于实力薄弱,虽然受到了最不利的结果,但也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第一来源。 目前,快速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冷静地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危害,纷纷采取有力行动,制定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大力推进经济低碳的快速发展。 但是,执行这些计划的资金和技术普遍不足。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由此,中国太阳能面板等可再生能源材料的价格显着下降。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方面的经验比发达国家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诉求。 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快速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它们实现减排目标,推动低碳快速发展进程,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深化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气候变化管理方面的合作。 一带有欧盟这样的老牌气候变化领袖,也有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还有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数十个国家的快速发展中国家。 近十多年来,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年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中国表示将切实履行承诺,继续实践《巴黎协定》,推进全球变暖对策。 这表明了压载石在中国全球变暖对策中的作用,无疑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变暖对策中的话语权。 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中国和沿线各国在气候管理方面的合作,扩大了中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中的影响。 这在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推动全球减排进程,为执行巴黎协定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而且,和一带一起建设将把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南南合作已成为目前中海外交的重中之重,但气候变化是其中最突出的议题之一。 中国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发达国家认真履行减排义务,为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与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树立榜样。 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融合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提供了新的广阔平台。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到目前为止,中国和各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已经开展了很多有效的事业和合作,在清洁能源行业的投资和贸易、气候融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同时切实促进了彼此的政策信息表达和民心的共同化。 但是,一带一路建设对全球变暖对策的巨大性能和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需要深入挖掘。 面向未来,需要继续重视以下问题。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一是做顶级设计。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提案的发起人,在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气候变化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计划和顶层设计为中国和沿线各国的气候变化合作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 迄今为止,在包括“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等许多文件中,都确定了气候变化议题的重要性,但中国没有发表统一的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合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开展一带一路框架内的气候变化合作,应该优先制定同样的计划。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二是加强机制建设。 政策信息表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拷贝,加强政策信息表达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阶段政府间宏观政策信息表达交流机制。 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合作不能依靠中方的热量,需要充分调动其他国家的积极性。 一方面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国家数量很多,为开展气候变化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也给政策信息表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沿线各国参加了《巴黎协定》,致力于推进气候管理进程,但根据具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平和面临的气候课题,产品的需求、技术诉求、政策趋势依然存在差异。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存在着亚洲欧洲会议、中国-东欧16+1、中国-东盟16+1、中阿合作论坛等多个多边合作机构。 除此之外,中国还与欧盟和印度等区域经济体建立了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建立了定期协商机制。 今后要充分利用现有框架,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和气候管理的深入融合,并探索新框架的构建,为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合作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三是积极争取欧盟合作。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气候变化合作中国应该发挥第一作用,但不应该只有中国发挥作用。 一带一路终点站和区域内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者欧盟应该成为中国的重点,成为谋求合作的对象。 近年来,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依然是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量。 中国和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意见分歧,但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欧盟一直以来对气候管理持积极态度,但与中国一样,致力于维护和执行巴黎协定的成果推动全球变暖管理进程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继续迅速发展。 双方于2005年已经建立了气候变化伙伴关系,为双方在气候管理方面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欧盟的合作会比较有效地改善中国现在的单打状况,从一带一路的另一方为区域内气候变化合作提供动力和支持。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四是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适度向一带国家倾斜。 如上所述,中国已经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拨出专项资金帮助小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今后,同样的支持可以向越来越一带的沿线国家,特别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倾斜。 目前,中国承诺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1000个项目也已经处于运行状态。 在未来项目的具体实施中,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为重点,通过物资、技术和资金援助、能力建设等途径,可以全面提高沿线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展望未来,气候变化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前景,中国和沿线各国通过加强清洁能源投资和贸易、气候融资等多种玩法一定会促进这一合作进程。 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和各有关国家的迅速发展,而且是南南合作和其他国际合作的亮点,必将对维持世界和平大局、促进世界共同的迅速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费青松审编:qm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公益行】丁金光、张超:“一带一路” 建设与国际气候治理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