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济是兜底性民生工程,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安危和冷暖,事情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社会救济事业扎实兜风,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点、线、面合作发力,形成立体化社会救济结构,基本民生保障网更紧密结合
完全的机制,上口袋底
现在全市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22.8万人,年临时救助对象3300多人,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1%。 其中,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阶层及支出型贫困家庭,临时救助涵盖突发性、紧迫性、因一时困难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城乡群众。
建立完整的专业制度,提高救助的可能性。 关于进一步健全合肥市城乡特困人员救济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合肥市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及机构运行维持实施方法》《合肥市城乡特困供养资金管理暂行方法》《合肥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公布、修订,不同种类、不同种类
建立员工机制,保障救助的可行性。 着力加强资源控制。 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都由政府负责人主导,建立了相关部门和机构参加困难的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事业协调机构。 推进全市乡镇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的设立,执行一个受理、协同处理,对非民政类救助的几个事项立即转发相关承包部门,以确保得到困难群众的帮助,及时得到援助。 现在全市153个乡镇(街道、小区)都设有接待窗口。 年9月,合肥市社会救济综合服务平台在网上实现了运行。 从年开始,全市率先在最低生活保障行业寻找家庭经济状况的检查,与人社、不动产、公安、地税、残连、工商、公积金等部门共同建设报纸检索机制,在全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房地产、车辆、社会保障、工商公司、 年开始在网上处理对照业务的全过程,申请救助的家庭经济状况可以在线实时查询对照,对照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全市每月对照3万多人,对照范围涵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困难职工帮助等方面,确保精确救助。 与市编办、市财政、市人社局共同印发《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济服务,强化基础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 肥东县、巢湖市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建设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专业员工队伍。 在肥西县、蜀山区、庐江县等地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家庭经济调查等社会救济事务性业务。 在包河区、庐阳区、瑶海区等地购买社工机构专业化服务开展困难的群众救济事业。 年下半年,依托网络+,建设了市、县、乡、村四级合肥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为自主发现、及时救助提供了技术支持。
加强政策联系,聚焦于消除贫困的攻关。 比较有效地结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与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公室合作,印发《关于在扶贫攻防3年行动中切实进行社会救济兜风的意见》,在扶贫攻防期间内, 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设卡贫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可以给予12个月的衰退期,期满后必须实现稳定的扶贫,重新退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贫困人口的保护
提高标准,网上包底
目前全市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月人均614元,县域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月人均579元,居全省前列。 从2010年开始,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人均3600元,超过了省制定的扶贫标准。 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年补助水平实现了超过省扶贫标准。 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年补习水平为4596元,超过省定贫困扶助线的31.3%。
继续提高保障标准。 年,全省率先实现县(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年增长率达到6%,60.8%。 其中,城市累计人均补充差566元,居全省第一位,农村累计人均补充差383元,居全省第二位。 城乡特困供养标准按上年度当地城乡居民人均支出的70%明确,分别达到16318元、8167元,居全省前列。 完成临时救助的人数为3301人,救助资金为909.2万元,人均救助水平达到2754元,比上年增加3.9%。 新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济标准的提出工作正在进行中,本年度计划的提出增长率为4%。
建立临时价格补贴机制。 在对现在的低收入阶层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和各救助措施的基础上,居民的支出价格持续大幅上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费支出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物价上升和低收入阶层的价格补助金联动机制,向特困大众发放价格临时补助金。
精确救助,好好垫底
为了不遗漏困难群众的救助,遇到各种急难问题的困难群众可以立即救助,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采取多种措施发挥精确的上下力量。
瞄准目标群体,建立困难的大众数据库。 年以来,市民政局整合社会救济新闻,积极发现收集登记的边缘群体,建立了全市困难群众数据库,目前合并登记困难群众315911人。 申请救助时一定要入库,实施救助时一定要使用库,不要遗漏救助或反复救助。 并根据贫困度的量化指标生成量化排名,及时客观地反映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为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各救助政策提供正确的数据支持。
拯救主体多样性,引进社会力量参加。 推动行政社相辅相成,鼓励、吸引、支持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爱人士,为社会救济保障对象开展就业、医疗、儿童补助学、社会保险、住房等慈善救济。 蜀山区在全区各街道设立慈善事业单位,推进慈善+社会救助模式瑶海区撬动社会资本,设立瑶海益家社会救助专业基金的包河区在全省率先以ppp模式建立乐助常绿专业救助基金,开展社会救助服务。
重视救助服务的多样性、案例研究。 通过运用社会事业的做法,以项目化的形式开展资金救助、物质救助、服务救助等多变量救助服务。 根据大众困难的类型提供比较分类、个性化的救助,不断满足困难的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多样性诉求。 出乐助常绿人在暖道情上充满了杏花等优秀的社会救济服务项目。
:甘再松审编:chengfang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公益行】紧扣兜底保障构筑立体化社会救助格局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