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4字,读完约3分钟

冬季,在秦巴腹地,成群的朱鹮在汉江和支流的河滩湿地,有时觅食、玩水,鲜红的扇子激起了美丽的风景线。

濒危物种东方宝石朱鹮自20世纪80年代在陕西县被发现以来,经过中国政府和科研人员38年的急救和保护,迅速发展成为前7只至3000只以上成员的大家庭。 许多人和日韩结婚,成为友谊的使者。

朱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广泛分布在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的一点。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战争、狩猎、生态破坏等理由,这种稀有鸟的栖息地面积缩小了,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1980年代初,世界上的野生朱鹮被认为已经灭绝了。

【公益行】复闻朱鹭曲 人来鸟不惊——“东方宝石”朱鹮的重生之路

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和他领导的朱鹮调查队历时3年,几乎走遍了中国国内朱鹮的历史栖息地,终于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姚家沟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孤羽,为拯救这一物种留下了一线曙光。

发现这只朱鹮后,我们兴奋地感到压力很大。 朱鹮保护小组负责人路宝忠说,小组成员全天候保护。 最初的做法很简单,但在树上涂黄油,安装防爬刀片,悬挂伞型防蛇罩,对付蛇、鼬科动物等朱鹮的天敌是有效的。 防止雏鸟坠落死伤,在巢树下拉上救护网。

【公益行】复闻朱鹭曲 人来鸟不惊——“东方宝石”朱鹮的重生之路

在姚家沟发现的这个种群,后来被命名为秦岭一号。

但是,急救保护的前几年,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加不明显。 因此,科研人员选择在当地保护野外种群和使人工繁殖成为双管齐下。 1991年,我国开始尝试人工繁殖。 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已繁殖400多只存活下来。

随着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加,朱鹮保护专业能力也在加强。 从秦岭1号朱鹮群临时保护站到陕西朱鹮保护注意站,再到朱鹮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系统越来越完善。 科研人员陆续突破朱鹮人工饲养繁殖、野生化饲养解放等重要技术课题,为科学开展保护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公益行】复闻朱鹭曲 人来鸟不惊——“东方宝石”朱鹮的重生之路

朱鹮对栖息地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 朱鹮的保护对改善栖息地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路宝忠说。

1981年,洋县人民政府提出了保护朱鹮的四项禁止: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狩猎。 不要砍伐栖息在朱鹮营巢里的树木。 不要在朱鹮饲养场使用化肥农药。 不要在朱鹮繁殖区发射粗炮。 之后,国家安排特别资金,在朱鹮活动区域实施封山育林、天然湿地和冬季水田面积扩大等栖息地整治措施。

【公益行】复闻朱鹭曲 人来鸟不惊——“东方宝石”朱鹮的重生之路

近年来,洋县封山育林4000多亩,恢复了天然湿地3500多亩,保存和整治了冬季稻田1500多亩,营造了适宜朱鹮生存的栖息环境。 洋县的县长杜家说。

从7只孤羽到千鸟竞翔,朱鹮摆脱了濒危物种的困境,其核心保护区洋县也在绿水青山之间探索有机产业的迅速发展道路,实现了朱鹮保护、生态改善和消灭贫困的共赢。

杜家才表示,洋县累计迅速发展有机生产公司29家,认证有机产品14种80种,14.3万亩。 年洋县有机产业产值10.6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有机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约1500元。

:丁明辉审査编:chengfang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公益行】复闻朱鹭曲 人来鸟不惊——“东方宝石”朱鹮的重生之路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