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27字,读完约7分钟
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个人人格的完整性起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志愿者自己近距离了解社会,加快人格社会化进程,形成亲社会性人格
志愿者活动中献爱的过程有助于志愿者培养感谢意识,提高主观幸福感
而且,志愿者活动为个人提高组织领导能力等提供了舞台。
总之,志愿者活动不仅对社会有益,对被服务者有益,而且使志愿者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完善个人人格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
根据我国主要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定义,志愿者不是为了物质报酬,而是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者为社会和其他人提供服务和援助的人。 志愿者服务有志愿者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个特征。
现代志愿者服务是人们自愿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事业。 回顾过去几十年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事情,志愿者的无偿劳动和支付是必不可少的。 汶川大地震、印度尼西亚海啸等与生命有关的自然灾害也是奥运会、奥斯卡颁奖仪式等世界性文体盛会。甚至我们每个人帮助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社区活动,志愿者们的身影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活动也可以说是志愿者活动的典型代表。
过去,人们对志愿者活动有一定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志愿者活动从事少数人的社会活动,只有什么样的经济能力强、个人时间充裕、性格好的人才能参加。 另一个人认为志愿者的工作是为了减轻专家的工作负担,有些组织需要志愿者的工作来节约人工费。 这种认知比较片面,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们对志愿者活动和志愿者的认识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趋于成熟。 现在,参加志愿者事业是表达对社会不完全方面的关心的形式,人们普遍承认为改善社会环境而努力,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免费服务。 也是人们反馈社会、为社会服务、比较有效地参加社会活动的方法之一。 志愿者活动没有太多人群限制,所有人都可以参加。
但是,志愿者活动和对志愿者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但这种认识还不成熟,不全面。 这种不完善表明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个体的影响被很多人忽视了。。 事实上,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自身的人格也有潜在的提高效果。
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培养
社交人格
亲社会人格是指持续关注他人的权益福利,对他人表现出观察和关怀倾向的人格。 社会人格是个人做有益于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因之一。 具有社会人格的人,可以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自发地做出造福他人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对个人本身没有明显的利益。
亲社会行为是形成和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亲社会性人格往往能更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社会普遍适用的逻辑和规则。 通俗地说是适应社会,这种类型的人格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很高的认同度,其行为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肯定。
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培养亲社会性人格。 志愿者活动首先是互动性强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活动的所有属性,开展社会活动本身是人格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志愿者的首要活动是向别人提供帮助。 通过志愿者活动,个人对他人的权益、福利变得更敏锐,可以培养观察和照顾他人的意识。 第三,亲社会的人格可以通过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来形成。 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提供社会学习环境,注意他人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断学习,隐含地影响自己,也有助于个人培养社会人格。
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培养
组织领导力量
由于志愿者活动是公益性质的,志愿者小组经常不存在行政级别的领导。 其活动开放性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要求。 志愿者小组在进行活动时,往往根据志愿者活动等特定情况组织管理活动。 这给了各志愿者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组织领导能力的机会。
能否比较有效地组织小组,有序地实现一个目标,是判断一个身体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在志愿者活动中,明确活动对象,评价活动类型,呼吁聚集志愿者群体,参加活动,明确活动的时间形式场所,判断和总结活动成果,这一系列过程是组织管理能力的训练。 另外,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与其他志愿者、志愿者对象等的信息传递交流也有助于志愿者提高信息传递交流能力。
有趣的是,与其他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同,志愿者活动具有特殊性,因此成员和成员的关系比其他社会关系更平等。 在这样平等的大环境下开展活动,对于性格有点内向的人,可以比较有效地减轻心理负担,把握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加强对自己的训练。 志愿者活动的组织管理、经验积累和在其他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对提高自身和其他社会活动的运营效率起着潜在的积极作用。
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培养
感谢的心情
现在的社会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自私、冷漠等坏人格倾向,冲击着人们的同情心和爱。 许多人在行为方面依然可以按照普遍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但内心对以前流传下来的道德观念冷淡,少数人失去了对心灵父母和师长的感谢之情。
志愿者活动是通过帮助老年人病假这样的弱势群体,使人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共鸣。 让人们关心别人,通过服务社会的行动审视自己的问题,给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 从社会生活中直接表现良知、道义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价值。
根据某大学生群体比较的调查,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程度越深,大学生的感谢水平越高,越容易感谢别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们为他人服务的经验加强了在别人无偿帮助下的认同感和反省,引起感谢之心。 并且,通过这种感谢的价值体验,提高人们的道德界,唤起人们自发空虚的精神世界的冲动,是人格形成的良性循环。
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培养
幸福感
心理学中的移情效果意味着人类有理解别人感情变化、感受别人心情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电影时有类似的体验,看到屏幕人物喜悦的场景时,自己也会高兴,在故事中讲述不公平的状况。 这就是移情效果在生活中的体现。
在志愿者服务中,当志愿者向服务对象提供援助时,服务对象通常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此他们感谢志愿者的服务,在很多情况下得不到简单的帮助,使他们幸福。 这时,移情效果让志愿者自己也感到被援助者的感谢之情。 对别人的乐趣感到乐趣,对帮助别人的乐趣和生命的充实。
而且,帮助别人不仅对社会有益,还参加志愿者活动,真诚地帮助别人,为社会服务,看到困难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帮助而改善,看到社会的某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善,志愿者
幸福感是个人的感觉。 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使人们总是关注任何更快更强的生活,加压自己,不满足于生活。 参加志愿者活动,去过更现实的社会生活,人们会意识到幸福感的获得比自己想象的要简单。
本文从《志愿者活动对完全个人人格的潜在效果》出发,作者: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张军文、知名公益达人志愿者哥哥、中国志愿者训练师、公益慈善学院热点注意员、广州青年作家、广州志愿者指导
本文由志愿者你整理发表。
:徐建华审编:ghb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快讯】不看不知道,原来做志愿的利益有这么多!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