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51字,读完约7分钟
1987年9月12日14日,民政部在北京市马甸桥附近的北京对外经济交流中心大楼召开了社会事业教育快速发展论证会,主要论证设立中国社会工作学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称为马甸会议。 这次会议重申了社会事业专业的学科地位为社会事业专业教育在中国的恢复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标志着新时期中国社会事业专业教育的开始。 今年是缅甸会议召开30周年,我们一起回顾其不平凡的历史,认识一下当时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恢复、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前辈吧。 今天认知中国社会事业恢复的领袖王青山。
王青山与《社会事业概论》
王青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事业恢复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引领者之一,他的社会事业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基本上确立了本土化的社会事业理论框架,汇集在袁华音和共同主编的《社会事业概论》一书中
王青山的社会事业之路
王青山祖籍山东枣庄1939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最初在河北教育学院(保定市)任教,不久后调任保定地委员会书记李悦农秘书,陪同王光美做四清。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调任河北大学哲学系教师。 1978年调任山东大学哲学系教师。 在此期间,王青山似乎与中国社会的工作关系不大。
人生的境遇很难把握。 1979年冬天,40岁的王青山作为山东大学选拔的学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社会学讲习班,从此与社会事业结下了缘分。 学习期间,王青山对社会事业有强烈的兴趣和要点学习,结业后回到山东大学参与山东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建设。 1984年创立了山东大学社会学专业,王青山为研究生开设了社会事业讲座,这是王青山与社会事业结缘的开始。
1987年,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成立,王青山调任该校教授社会学和社会事业。 1987年11月,王青山担任民政部社会事业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组织了社会事业专业教材的编写、社会事业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等。 1990年9月,王青山与上海大学袁华音教授共同编辑的《社会事业概论》由黄河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首次正式出版的社会事业教材,由民政部人教司作为全国民政系统大学的教科书。 这个社会事业教材的编制构想基本反映了王青山六年来的社会事业理论学习、社会事业理论研究、将西方社会事业纳入中国社会、服务中国社会的思想,是其社会事业思想的基础。
1991年,王青山参与中国社会运营商协会的建设,被选为理事。 1993年,他部署了民政部员工,起草了《中国社会事业白皮书》,发表了《试论90年代中国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战术》。 1994年发表了“在中国的社会事业”。 这四年是其社会事业思想集中创新的时期全面探索了中国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 《90年代中国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战术》和《社会事业在中国的》论文集中反映了王青山中国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思路,把社会事业教育作为重要环节。 之后,王青山转入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从事社会事业教育研究事业,推进社会事业教育实践。 2004年,王青山退休,不久就死于肝癌。
编制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社会事业的基础教材
王青山和袁华音共同编辑的《社会事业概论》(黄河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高校社会事业专业重建后出版的第一本社会事业教材,奠定了其后社会事业教材的通常制作实例。 王青山在这本书的制作中做了两项重要的工作。 一是负责第九章、第十二章具体复印件的制作,其他社会工作(工会社会工作、女性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员的素质(社会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社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社会 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为核心,整体设计中国社会事业的理论体系和文案体系,即社会事业如何进入中国社会服务(即社会事业的本土化)的设计,也是这个设计框架(思想或思考)
在这本教材中,王青山首先探讨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基本框架、具体表现和快速发展目标。 社会工作来自西方,进入中国后经过一些变迁,直到改革开放后在大陆恢复重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王青山指出,我们可以从社会事业是科学、专业、应用性学科的角度确认社会事业的定义。 社会事业是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提供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的应用为主的专业性学科,通过开发社会资源和个人潜能的方法,最终实现改造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实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和谐与进步。 社会事业的对象是什么? 狭义的对象是指社会生活中因各种理由陷入困境的贫困者,广义的对象包括整个社会的成员。 这种通俗的定义必须符合时代特征,不失学术性,全面。 王青山按照从总论到分论、从抽象到具体、从文案到做法,最后沦为社会运营商素质的设想展开了中国社会事业的理论框架。 总论是指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历史、社会事业的基本价值理念的分论是指专业的社会事业及社会事业在社会行政、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中发挥的功能。 做法是案例事业、团体事业、社区组织三种基本的事业方法。 素质是指学科和团队建设,包括社会事业研究和社会事业单位的政治、业务、职业素质等。
其次,王青山探讨了社会事业与民政事业的关系。 社会事业要在中国高速发展必须正确解决与民政事业的关系。 王青山认为探讨两者的关系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的实践意义,这是学习“社会事业概论”的难点。 王青山认为,认识两者的关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眼。 一是历史民政事业为现代社会事业提供起源2从实践上着眼,现在的社会事业和民政事业相互交叉渗透到文案中,而且这个交叉渗透的过程还在继续,很多地方我们很难区分两者的关系
王青山说,社会事业和民政事业之间有联系和区别。 首先,社会事业和民政事业在对象、文案上相互交叉重叠,具有同样的社会稳定和综合功能等。 其次,社会事业和民政事业相互区别,没有像民政事业那样形成学科化和专业化的体质,两者的实施要点和实施性质也不同。 最后指出民政事业的历史地位是暂时的选择,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开展的重要社会事业,包括基础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三部分事业,是狭义的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是历史的必然,工业化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稳定与协调迅速发展,是社会与政府结合开展的社会化自助、社会服务与社会行政的事业过程,其产生与迅速发展是必然的,以人的主观意志 民政事业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民政事业,正是社会事业的体现
最后,王青山指出了社会实务教育的战术重要性。 他认为专业化的社会事业是中国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提高社会事业者专业化的业务素质,培养以前就有不同水平的专业化社会事业者是当务之急,没有(专业的)社会事业教育,就没有专业化的社会事业 其次,(1)权威部门将中国社会员工分为几个层次,将不同层次的岗位和职务与相应的学历或培训证书相结合(2)不同层次的社会员工在不同层次的社会员工学校或培训中心培养,进一步专业化的教育 (三)建设不同类型的社会就业培训中心,对不同层次的社会就业人员进行轮讲或定期培训,提高其素质,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就业需要。
总结起来,王青山阐明的中国社会员工快速发展的理论框架还比较完整。 由于至今为止没有太大变化,那个主编的教材的具体例子一直被我们使用到现在。
:涂伝博审査编:admin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公益行】马甸会议召开30周年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