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26字,读完约12分钟

贝尔! 贝尔! 上午6点30分,两次匆忙的警钟,唤醒了睡梦中的科考队员。 甲板进来尖叫:一群热带斑海豚! 我想超过一百头!

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弗雷德·钻卡。 新华社记者张丽芸撮

大家离开被子,撒满油,直接上楼时,成群的海豚包围了天龙号科试验船船舷两侧三四米处,尾鳍上下摆动前进,海面上画了弧。

球队的首席科学家李松海不是热带斑海豚,而是长吻海豚旋转。 旁边的队员边记住边说“长吻海豚,6点20分,gps网站46”。

这是在海上寻找鲸鱼的第九天。

问问鲸鱼

鲸类是属于脊索动物门、真兽亚纲、鲸目的所有动物的总称,分为齿鲸和须鲸。 在人们习性的描述中,经常出现对鲸、海豚、鼠海豚(包括海豚)等不同鲸类动物的称呼。

20世纪50年代,我国没有禁止捕鲸。 学者王丕烈配合捕鲸船出海,收集海南岛以北南海海域的鲸类新闻,收录在《中国鲸类》和《中国海兽图鉴》中。

1981年,中国完全停止了捕鲸活动。 由于单独组织鲸类科考非常昂贵,当时的基础研究意识也不强,我国远海性鲸类研究停滞不前,南海鲸类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南海占我国领海总面积的三分之二,需要充分理解其生物资源,特别是稀有动物资源。 鲸类是世界瞩目的动物保护对象,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和指示性生物,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年末,在海外研究海洋哺乳动物多年的李松海回国来到海南,在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继续研究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岭头镇、昌化镇、梅联村第二年,李松海及其同事走遍海南岛沿海渔村,对渔民进行了500多份问卷调查,调查了鲸类的痕迹。

结果令人振奋:渔民们不仅在海上目睹了多种鲸类,还用图鉴识别出了体色特殊的中华白海豚! 第二年,科学队从东方到三亚沿岸,还是找到了这个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白海豚是近岸型鲸类,生活海域水深在30米以内,离岸距离多在30公里以下。 海南岛西南近海有一群这样的珍稀濒危动物,但还没有人证明沿海人们对鲸类动物的关心和科普认知是有限的。 李松海有点遗憾地说。

年,深海所建立了海南岛鲸类搁浅记录专业数据库。 数据库收集的消息结合以前渔民的访问,李松海评价说南海很可能栖息着丰富的深潜和远海鲸类。

光推测是不够的。 李松海说,有些鲸类动物差别很小,渔民很难分辨。 数据库只能计数搁浅动物的种类,但我不知道来自哪个海域。 为了科学判断南海鲸类的多样化和分布状况,必须进行实地调查。

盼望鲸鱼

去年4月,由深海处海洋哺乳动物和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年南海深潜和远海鲸类科考出航,李松海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 这是在南海相应海域开展的世界第一次深潜和远海鲸类科学考察航海。 该航次记录了包括蓝鲸、楚科奇沙丁鱼、短肢领航员等8个鲸类的野外集团,首次确认了南海相应海域存在蓝鲸、楚科奇沙丁鱼、短肢领航员等鲸类。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今年7月8日,球队再次出发了。 这次考察区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陆坡、海牙和海槽水域,范围比上次大,调查复制和使用方法更多样。

今年的科学考试队有15人,其中7人是95天后的研究生,最小的选手21岁,几周前刚从本科毕业。 有些学生已经有丰富的海上科研经验。 据一位学生说,他在本科读水产学院,经常跟着渔船出海。 渔船很小,船上充满了油臭和鱼臭,很难受。 这是我跟着的最好的船。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这艘最高的船排水量只有450吨,下水已经10年了。 除了女队员和一部分研究员,其他八名队员和船员一起住在大仓。 大船舱里只有三扇直径40厘米的圆形窗户,又暗又湿。 睡在宽0.6米的木床上,翻身也要小心。

根据出航前制定的《常态化疫病预防控制预案》,每人每天工作前必须测量体温,填写健康登记表。 一是当天的身体状况,一共有四个选择,分别是a正常,b稍不舒服,c不舒服,d不可能。

三个a,七个b,四个c,一个d是整个队出海第一天的身体状况记录。 船从三亚驶向目标海域,船小浪大,队员一时适应不了,晕船严重。

条件艰苦,年轻选手们反而想尽快看到鲸类动物,激励自己完成下一个航程。

5天后,队员们几乎习惯了船上的生活,也有了食欲。 航空次长、高级工程师代亮在例会上开玩笑说,觉得大家从苦难时期进入了乐趣时期,队员们赞同地笑了笑。

但是,在陆地上,这样的乐趣只是普通的生活。

探鲸

这次科学试验的工作包括目视注意、声音监测、海洋漂浮垃圾记录和水样采集分解等。 其中用目视手段发现、跟踪和记录鲸类动物是所有事业的中心,也是基础。

可能和外部想象的不一样。 寻找鲸类主要是人眼和望远镜。 特别是去年,团队没有使用任何机器,完全用肉眼在14天内目击了27次鲸鱼类。

鲸鱼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或呼吸时,气柱从呼吸孔喷出。 鲸鱼有呼吸孔,须鲸有一对。 形态学上的不同,根据鲸类的不同,气柱形态不同,也为物种的鉴定提供了切入点。 大多数情况下,动物离船很远,无法直接观测,浪花和气柱成为要点检索的对象。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从早上8点到下午7点,队员轮流站在驾驶舱顶目视搜索。 虽然是集体轮换,但人手少,队员们一天轮流3次左右,一次是不间断的一个半小时。 在这片无边无际的热带海洋中,太阳一出来就会达到30度以上的高温。 太阳没有任何遮挡,辣得睁不开眼睛的船泡在厚厚的空气中,船体表面又湿又涩,随便摸,整个手都是粗盐结晶。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不管你在船舱外面做什么,都必须穿防晒衣,戴遮阳帽和墨镜。 一名队员没有戴遮阳帽,在后甲板上工作了30分钟,第二天,脸变得通红,马上开始脱皮。 防晒霜通风不好,人只在甲板上站了十几分钟,就像背上浇了水,衣服被汗水半透明,皱巴巴地粘在身上。 船上的盐饮料消费很快,有时一天两盒。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目视不仅挑战身体的容错性,还考验忍耐力。 科学小组检索的海域理论上丰富的鲸种类多样化,但要找到它们并不容易。 目测小组的成员发现了动物,船员拉了短铃,警告说其他人还没爬到船舱顶部,动物就不见了,发生了好几次同样的事件。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每天目测11小时的最高记录,但一天能听到3次短铃声。 大部分时间,眼力所及的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是漫天的白云。 在找鲸鱼的路上,大部分时间都很无聊。

倾听鲸鱼

报告了目测小组,收到了强烈的动物信号。 对讲机里传来了音响组的声音。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鲸鱼不仅用眼睛听,还用耳朵听。

音响集团负责人、深海所助理研究员董黎君介绍说,声音是水中最有效的能量传递方法,为了适应水生环境,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在长时间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发达的发声和听觉能力。 大多数在水中频繁发出物种特异性的声音,进行个人和集团之间的通信和交流。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根据鲸类的不同,发声频率各不相同。 江豚(包括江豚)的高频回波定位信号的峰值频率为120-130千赫,热带斑海豚为90千赫左右,但人的听觉范围为20赫至20千赫,不能直接听到鲸鱼那样的声音。 音响组使用机器监听动物的发声活动:白天使用拖曳式水听器实时监听,寻找动物的痕迹,在使目视组能够更迅速地发现动物的夜间使用自容式音响记录仪的各方面收集、保存各种声音数据。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虽然被称为音响集团,但是他们的工作也同样使用眼睛。 目视组凝视大海,音响组注视计算机画面上的能谱图,根据已知动物声音行为的特征评价动物有无出没。 频谱的纵轴范围高达96千赫,动物的低频音信号只有在23千赫之间,主要声音的能量有时与集中在12千赫的背景噪声大致重合,如果不集中观察力,则容易忽略动物。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董黎君连续两个小时盯着屏幕,换班时,眼睛又酸又胀,眼泪止不住。

因为没有经验,音响集团也走过弯路。 第一天业务结束时,一名成员兴奋地说:“找到了蓝鲸的签名。” 接下来的几天,也一直有疑似蓝鲸的信号,连续有规律。 奇怪的是,一停船,信号就消失了。 开船的时候,信号又出来了。 董黎君推测这是发动机的声音:发动机在水中产生的噪音在光谱图中的音响特征与抹香鲸的信号非常相似。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在这次航行中,大半的鲸群是音响小组最初听说后,目视小组确认的。

和鲸鱼一起

抹香鲸! 是抹香鲸! 7月24日中午,李松海通过望远镜发现,远处有几个象征性的气柱呼吸孔位置特殊,当蓝鲸浮出水面呼吸时,气柱总是以45度的角度向左前方喷出。

这时发现了蓝鲸,整个队都震动了:航程还有5天就结束了。 队员们发现了近10种鲸类,但还没有看到蓝鲸。 深海所队去年在南海发现了这种物种,今年对再次目击抱有很大的期待。

蓝鲸是最大的鲸鱼,典型的深潜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不结冰的海域,从赤道到两极都发现了其痕迹,具有特殊的生态和保护价值。 在历史上,抹香鲸因头部鲸油的应用广泛而被认为是狩猎的重要目标。

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一根气柱依次薄薄地喷出来,间隔只有2、3秒。 李松海反而不清楚:这么多气柱,不一定是抹香鲸,但可能性很大! 即使不是蓝鲸,也一定是大人物,绝对不是海豚!

等船靠近,我看见几头十几米的动物在海里慢慢游着,就像一些巨大的漂流木。 巨大的头部是方形的,几乎占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 没错,是抹香鲸! 快通知大家!

听说有蓝鲸,队员们纷纷放下餐具,冲到舱顶。 望远镜、照相机、手机等拉近距离的各种器材搭载着队员们。 啊! 是抹香鲸! 快给我看,我的照相机焦距不够! 真大! 身上还有花纹! 大家都兴奋紧张。

船长,船速慢,别害怕。 李松海一边注意一边用对讲机下了命令。 发现动物后,如果条件允许,近距离注意放置小船拍照,音响组成员可以收集动物的声音。

动物没有避开船的行为,准备放船! 载着六个人的小船破浪向鲸鱼群靠近。 小型艇长9米,明显比抹香鲸短。 从大船上看,这些大男人好像不怎么动,但小船很费力,所以只要靠近就花了20多分钟。

报告大船,一共七只,其中一只是幼体! 正在蜕皮!

抹香鲸蜕皮是自然防污机制的一部分,脱落的皮肤可用于基因测序,是非常罕见的研究材料。 队员们确实很幸运。

鉴鲸

这个动物不太容易评价啊。 是虎鲸还是瓜头鲸? 看你的嘴! 有白色的边。 是典型的虎鲸。 科考队员们白天寻找动物拍照,晚上聚集在一起确定被发现的物种。

这绝非易事。 个人的大小、背鳍的形状、形态、行动的特征等都是值得参照的要素。 有些物种的差异非常小,拍照时如果错过了重要的特征就无法识别。 例如,宽吻海豚和宽吻海豚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背鳍中央有白色斑点。 虎鲸和虎鲸的最大区别是身体大小不同,后者身体小,吻端白。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除了肉眼识别外,一旦发现鲸类,环境dna(edna )组的成员必须从舷侧采集海水表层水样。 edna集团负责人、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的李建龙老师介绍说,利用真空抽吸泵,将水样中的dna浓缩在过滤器上,进而通过dna测序,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鉴定和确认鲸类动物的种类和分布。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这次科学考试21天,有3000多公里的路程。 调查中,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被目击31群次、11种,其中深潜鲸类为14群次、7种,分别为抹香鲸、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海豚(也称为花鲸鱼)、假虎鲸、小虎鲸、瓜 其他远海鲸类的4种有热带斑海豚、河豚、长吻飞行海豚和条纹海豚。 与去年相比,这次科学调查新发现并记录了小虎鲸、假虎鲸、长吻飞行海豚、瓜头鲸等4种鲸类,表明正在考察海域丰富的鲸类种类的多样化。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在科考中发现了多对母子。 李松海表示,鲸鱼是高度社会化的海洋动物,多个鲸类的社会形态与母系社会相似。 母子配对的发现表明南海很可能是这些鲸类群体的定居场所。

海洋动物、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保护是当今国际多边交流场所的热点话题,是全球环境管理的热点议题。 研究和保护南海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及其生物资源,特别是鲸类等稀有濒危海洋动物资源。 开展南海鲸类资源调查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从保护的角度来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松海说。

【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夏元庆审编:chengfang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公益行】科考队员南海寻鲸记:首要依赖人眼和望远镜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