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94字,读完约12分钟
年,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敦和基金会共同启动了敦和竹林计划,支持中国青年学者的慈善研究。 项目得到国内外青年学者的热情响应,目前鼓励和帮助100名青年学者开展课题研究。 最近,新华公益联合中国慈善联合会、敦和基金会发表了竹林论善系列,陆续展示这些青年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做慈善思想的盛宴。 今天是第二篇
从三善堂到救济院:近代昆山慈善事业的变迁与变革
朱雪薇
【摘要】昆山救济院是民国时期昆山慈善事业的第一实施者,在不稳定的近代社会中,维持了昆山的民生诉求和社会稳定。 昆山救济院是晚清昆山诗人创建的三善堂敦善堂、普育堂、清节堂,是适应民国社会风云潮流的。 三善堂合并后改称为慈善局,慈善局根据1928年政府令改组为救济院。 昆山慈善事业从三善堂向救济院的变迁过程是以前流传下来的慈善事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的缩影。
昆山救济院是民国时期昆山慈善事业的第一实施者,是历来传给慈善机构的近代变革,在不稳定的近代社会中维持了昆山的民生诉求和社会稳定。 张峰的《民国时期昆山的慈善事业以昆山县救济院为中心》一文中说昆山慈善事业在明季被启典,以昆山慈善事业为探源,但不深。 昆山在清末设立的民间慈善机构大多持续到民国初年,昆山县救济院是按照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各地救济院规则》,对昆山县政府在1922年设立的养老院、栖息地、供销局等组织中的一点进行了整顿和改组,确实不确定 昆山救济院是晚清昆山诗人创建的三善堂敦善堂、普育堂、清节堂,是适应民国社会风云潮流的。 那个和以前传下来的善堂有继承,但确实不同。 另外,梁国利的硕士论文《南京国民政府时代江苏省救济院研究》中提到昆山救济院由养济院改组,但中转不明,三善堂合并后改称为慈善局,慈善局确认根据1928年政府令改组为救济院 本文在昆山后设立了私立救济院,实际上是为原昆山县救济院改建的。 本文想用昆山多年的地方志、近代新闻及昆山县档案馆的藏书资料,探究昆山慈善事业的变迁和变革过程,补充过去研究的梗概。
一、从三善堂到慈善局民间慈善事业的自愿整合
(一)敦善堂的创立
在江南地区,厚葬风俗盛行停止葬礼不埋葬的风气,顾炎武曾批评停止葬礼不埋葬。 水灾频繁发生,乡野间棺材骨头浮尸,令人瞠目结舌。 中国以前流传着死者很大,入土安全的伦理观,但贫民窟很痛苦,死后尸体无法结束埋葬,实际上也没办法。 干隆年间,昆山已经由施棺局、崇善堂、永安局等民间慈善机构施棺代葬,埋下了无主棺骨。 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画家王学浩和朋友徐大棻等人参考上述机构,创办了敦善堂,接受管永安局,报告无属路死浮尸,收集露出棺材骨,代理贫困户埋葬,实施了衣药棺。 敦善堂堂的地方,最初设在新阳县衡平成为庙学的西偏。 咸丰末、太平天国运动祸和昆山、敦善堂屋被破坏,暂租时,家区乡贤祠后文会局处理堂务,依然进行原施棺代葬活动,兼关费局、采购局两局事务,义学、浪费、惜字等局在其中,经费互通 除此之外昆山河流交错,交通不便,敦善堂在周巷、尚市、岳庙、车塘等地设置了义渡,雇用佣人载人渡河。 从原来的救死埋尸逐渐变成了救生利民。
(二)普育堂、清节堂的建设计划
康干时,昆山建有普济堂、育婴堂,之后全部废弃。 普育堂(普济育婴堂)的创立,归结为三位金承烈、夏溶、区兰。 道光3年( 1823年),夏秋之际,江南地区发生严重水灾,被称为杳未大水。 在这次水灾中,昆山的陆地全部变成了瀚海,四乡的停榇满足了,敦善堂奉命捞尸棺,建了浮园义冢。 时间饿死了,溺水风胜于以前。 金承烈来自其父亲,二代来自医生,医生父母心见此景,不禁同情,因此在新阳县茅家桥东(检察院)建立了普育堂,将男女号室分成四十多间,捐赠田二百多亩,劝说同志夏溶,区兰,穷人。 当时的敦善堂拯救穷人家,但首先从事施棺埋葬,其根本目的是保护富人家免受其干扰,真的拯救不了穷人家,普育堂诞生了。 之后,普育堂扩大事务,几夏溶解力最多,他沿着历四乡,苦心忠告,把田扩展到几千亩,宣传儒家寡妇嫡系,计口日付钱。 顾之兰为普育堂制定了规章,佐理三十多年来从未懈怠过。 清节堂是普育堂的附属机构,光绪7年( 1881年),由昆新县金吴澜、李福沂和增广生蒋泰咸采购成立,设在普育堂东角,收养节妇无依者,属于官绅共同举办的慈善机构。
(三)三善堂的合并
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废除科举设立学堂,在昆山设立劝学所,将闵费、文会、义学、打扫、惜字等局和忠义节孝、顾乡贤、朱孝定等祠田产改信学校公款。 敦善堂和附设的施棺代葬义渡采购完毕等局,另谋场所,转移到院前。 至此,普育、清节、敦善三堂合并,共同从事慈善事业。 敦善堂负责棺材代葬、施衣赠药、义渡、采购、度岁米、桥梁修理等善举。 普育堂对待贫困家庭的月米,赡养名门嫡妇,并收养两邑孤独的老人,路弃婴儿等善举。 清节堂为节妇女无依无靠者提供住处。 从此两邑贫黎,赡养,死有樫葬,丈夫和贫穷孤独的孩子幼稚,什么也没失去。 善举经费主要依靠田产市房基地出租,《昆新两县续补志》统计,三堂共田产七千八百多亩,市房九所,基地四元。 堂董是名誉职务,不发工资。
三堂合并后,除了善事,教育也开始了。 宣统元年( 1909年),时任堂董的李鹏、邱槻创办了敦善蒙小学堂,设在敦善堂内,教穷孩子,3年后废除。 两个堂董也有建设孤独的老练习所的意向,当时变革的时候,应该是未果的。 但是,这时的善堂已经观察到养成不教,不是长期的计划,而是告诉受益者的生活技能,让他们自给自足,摆脱困境。 三堂各有专务,但事务已经交叉。 例如,普育堂经理横港、张小泾等义渡其实是统一机构,但名称一直没有变更。 直到民国11年( 1922年),三堂遵令被整合为慈善局,继续主导昆山全境的慈善事业。
二、从慈善局到救济院的民间慈善事业制度化
(一)慈善局、救济院性质的分析
慈善局时间短,资料极少,幸好在《昆山县救济院章程》中对改组前的慈善局有一点介绍。 慈善局设有清节堂,留下贫困贞节女性,扶助嫡长月米二百户,贫困户月米五百户。 年末岁末60石,集资一千元。 慈善局还设有义渡七处。 还送冷衣服棺材,送粥钱米,收集埋葬路的死亡和没有棺材的骨头,然后收集费用埋葬捐赠等事务。 这些事务和以前的三善堂办理的一样,可以证明三善堂和慈善局的关系。 这时慈善局的称呼是县立慈善局,说明这个机构的性质变了吗?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旧混合的慈善团体没有统一规范,救助效果不好。 1928年5月政府颁布了《各地方救济院规则》,要求各地按规定设立救济院,救济贫民窟生活。 但是当时的昆山没有设置所谓的救济院的馀地,只能将现有的慈善局改组为昆山县救济院。 县政府各选院长、副院长,管理院务,两者都是名誉职务。 设立养老兼残废所、孤儿院、育儿所、贷款所,呆在清节堂。 设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经费,收支使用事前结算制度,都要向县政府备案。 然后,县政府颁发了醴记。
那么昆山县救济院成了真正的公立社会保障机构吗? 根据《昆山县救济院章程》的第三条,本院以慈善局的元畑、市房为基金,收入作为多年的经费。 在1936年的《昆山县政报告书》中,昆山县救济院确定了以人民捐赠的田地6000亩和市房的4个收入为经常费用,多年来没有得到县税的补助。 从经费来源来看,救济院和原来的善堂、慈善局一样,政府最多履行监督的责任,使救济院组织更规范化、制度化。 其实本院的性质没有变化,但依然属于私立慈善团体。 因此,1947年,昆山县救济院根据当时颁布的《私立救济院设施管理规则》改名为昆山私立救济院。
(二)救济院慈善事业的考察
抗日战争期间,昆山沦陷,昆山救济院的事务没有中断,但受了重伤,战后救济院被国民党县政府接受并恢复了。 笔者以战前和战后恢复的救济院为对象,考察昆山救济院的状况。
战前昆山救济院分为养老兼残废所、育儿所、孤儿所、贷款所、特别妇女儿童的疗养所,另外,进行了扶助贫困救济、送医、施衣、施粥、施棺、义渡等。 养老兼残废所没有60岁左右的老无所依赖者和生存的残疾人,所以所里有员工,让他们学习扎绳子、扎帐篷、筑草窝等简单的工作,得到的收入是他们个人的。 育儿所放弃育儿,寄养在所外的保姆家。 收养人必须按照章要求保险单。 孤儿负责抚养县孤儿,教育由教育局进行。 贷款处类似于以前的因利局、贷款局,所里提出400元,逐年轮流借收入,专门用于救济小本经营者,资金分为甲乙二等、甲等每户五元、乙等每户三元。 特别的女性和孩子的饲养所从原来的清节堂改建,依然让原来的节女避难,通常只有4、5人。 嫡出月米200名,各名每年1石,济贫月米500名,各名每年6斗,均分四季支付,折成钱文,各石定价12元。 夏天送结核药,中西医的挂号。 冬天施衣服施粥,施棺材视情况而定。 附设车塘、周巷、新塘、岳庙、尚市、横港、虹桥7处义渡。 根据1936年的统计,当时的救济院共有6千亩田地和4个市室,收取其租金作为经常费用。
战后改组的昆山救济院基本设置不变,但规定更严格,更重视受助者的知识、道德、技能的培养。 把原来的孤儿院改为儿童疗养所,还设立了托儿所。 收容4至16岁孤独的孩子,完全供应饮食住宿服,教育局不再负责教育,设立教室,聘请教职员负责教育、育儿。 教养所的宗旨是教育孩子吃苦耐劳,培养服务精神,培养中学毕业生,或者修好学业去商店工作,或者上中学学习。 除了文化课以外,教养所还开始重视生产训练,设有纺织、缝制、烹饪、园艺、畜牧等课。 养老所为了良莠不齐、群居一室、易兹事端,雇佣人员进行专业训练,健全人格后让他们从事生产。 育儿所附设在儿童教育所,由教育所的员工在设施中培育,饲养3头美国种奶牛,为婴儿提供牛奶。 1946年,救济了衬衫直系八十一户、穷人一百七户。 物资不足,施棺施衣有严格要求:乞丐、山贼改发草棺,士兵可以拿着温柔的衬衫,申请木棺。 行为正当,寒冷无策,没有毛病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保险去救济院申请分发衣服,必须留下存根进行调查。 在这个审查下,很多人恐怕必须冻死吧,但死后也没有平等这个词。 这时,以救济院的名义有田亩八千多亩,市房六所和基地六所,其中荒田占十分之二,拖欠佃户占十分之二。 通货膨胀、法币贬值、物价上升、租金通过领取实物白米,可以在院子里自给自足,但如果想兑换后追加其他东西,恐怕无法满足,可以考虑不需要经费的情况。
三、余论
如上所述,昆山救济院是晚清昆山仁爱之士创立的敦善、普育、清节三善堂,由民国政府监督,组织上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继承并迅速发展了过去的慈善事业。 自古以来善堂救生救死,重新培养轻教,变革的昆山救济院更重视教养和实施,孩子的教养传授人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使受益者培养辛苦和自力更生、自尊心自爱的健全人格,为社会做出贡献,落实慈善意义 救助手段也更积极,比如贷款所的出现,增加了小本经营者的资金来源,实现了社会财产的再生产。 这些慈善活动在近代不稳定、人民流离失所的基础社会中,支撑着许多灾害多发的昆山人,与其说是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如说是昆山人在新旧交替之间无法忍受的悲伤的寄托所 但是,在limin腐败、战乱的频度、人民没有自己住处的社会中,无论民间慈善事业多么发达,最后都会陷入经济衰退,无法维持。 新中国成立后,昆山救济院由人民政府接受和完善,移交吴江县同里社会福利院合并。 昆山救济院终于按名正言顺进入社会保障行业,造福昆山的责任更大程度上落在了国家手中,但一百年来昆山秀人的慈善之心不会这样消亡。
: xmm评论篇: xkj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公益行】从三善堂到救济院:近代昆山慈善事业的变迁与转型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