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8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全体员工离开会场,联合消防队员和志愿者,进入社区,进入学校,进入公司,进入机关,进入农村,进入寺院,开展防灾减灾推广教育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
据记者介绍,专业馆全员出动,齐心协力在第一线开展科普推广活动,这是第一次在全川实施防灾减灾科学普及推广。 也是省灾害降低馆扩大会场功能,扩大防灾灾害降低推广的复盖范围的革新。
该馆馆长吴勇征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传达减灾文化,推进减灾兴川,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管窥豹,可见一斑。 通过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这个窗口,观看减灾兴川行动首次曝光的壮美画卷,品尝减灾文化给巴山蜀水带来的小雨新风。
传承减灾文化
减灾文化,源远流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文明史也是中华民族和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 后耀射日、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其实是华夏祖先与干旱和洪水灾害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
至今耸立在岷江中游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先秦时代李冰父子带领蜀地先民管理河流患病的鲜明实例。
被无情的自然灾害夺走的生命数不胜数,人类与灾害作斗争的英雄壮举表现出勇敢坚强的气概,摸索着创造性的防灾减灾知识技能,但以不同的形式继承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有价值的减灾文化。 减灾文化的形成被人类的生命和痛苦所取代。 因此,保护生命安全,建立平安之家,是减灾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年了。 在痛定思痛、灾后重建中,四川省把减灾文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防灾减灾推广推进教育社会化、大众化、经常化,为人民大众的生命安全构筑文化壁垒,是真正的惠民。
经过7年的计划建设,去年5月12日,占地17多亩,展区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减灾馆开馆了。 正式运行后,减灾馆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四川特色建设目标为目标,切实加强场馆运行管理各员工,不断完善和开展功能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减灾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作用,减灾新闻
年,习大总书记在视察唐山时,对防灾减灾救济事业提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将防灾减灾救济推广教育的长期机制作为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教育馆同事心中,大目标逐渐明确:将盆地崛起为中国减灾文化高地,将成都提升为亚洲防灾减灾中心,将四川省迅速发展为世界减灾模式,减灾兴川成为巴蜀之子
推进减灾行动
普及减灾文化,推进减灾兴川行动,是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社会资源,科学协调各方面力量,凝聚和释放最大的场效应。
技能可以拯救生命,实训才是基本。 该馆与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合作唤醒梦中人,与知道实现环境保护梦公益教育活动的省委党校共同建立mpa研究生现场教育实践基地,与省人民医院、成都天丁救援队合作成立专业救援志愿者队伍 省消防总队、省煤田地质局、成都市机关工委、川大灾害院、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四川原点公益慈善中心等20多个机构成为他们的战术伙伴。 他们充分整合这些资源,定期举办研讨会、座谈会,与合作机构一起进入社区、学校、公司,共同开展实用型自我救助技能训练。
建立减灾文化不仅是观念意识的培养、良好习性的形成,而且是实际的抗灾行动。 去年4月,经过5个月的调查考察、访问座谈,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援协调中心,于年9月正式成立。
上天不等人,灾害无情。 统一中心成立后,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秩序参与救援机制,实际立足,整理处理统一机制谁做、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以一套政策为脊顶、五个体系为梁柱。 到目前为止,全川建设了12个地面协调互联网构成网站,复盖了11个市州和3个点县域。 进一步,我们大力建设越来越多的协调站,到今年年底覆盖全川21市州和10多个重点县域,实现全省社会救济统一协调互联网,落地到最后,协调运行,提供精确高质量的服务 协调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减灾的动向,以振兴河流为目的的河流计划,必须减轻灾害。
减灾兴川的梦想,就像初升的红日,渐渐开始,变得淡薄。 两年的勤奋汗水,给巴蜀大地注入了减灾文化的花蕾。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工作和成绩也受到很多机构的肯定。 日前,该馆承担了四川省科博协会先进集体四川省十佳志愿者项目成都市科普事业先进集体等多枚奖牌。
记者権敬通信员邱华何光伦李兵
:才疎学浅审编:xkj
来源:亚洲公益报
标题:【公益行】让减灾文化浸润巴蜀山水
地址:http://www.yingzifz.com/gyxw/3245.html